我发现一个现象,就是高学历的人容易被“理想化”的人设所吸引。
比如乐视的老贾,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,他忽悠了很多公募私募基金的人买乐视的股票,最后很多机构都是血本无归,因为这些公募私募基金经理们基本都是清华北大的高材生,他们都有非常广阔的知识,智商也高,那么为什么还是被“骗”了呢?
高学历的人是怎么被“造梦者”忽悠买股的?
曾几何时,某些创业者站上了资本的风口浪尖,喊出类似“生态化反”、“颠覆未来”、“下一代平台”之类的口号,成功构建起一个宏大的梦想蓝图。在那一刻,理性、谨慎、精于分析的高学历投资者,纷纷买入这些公司的股票,甚至为之摇旗呐喊。
这是发生在过去一二十年中国资本市场上的现象。一个又一个充满技术、创新与梦想色彩的“造梦公司”,用一套套逻辑严密、词藻华丽的说辞,把高智商人群卷入了一场又一场资本盛宴——最终,却成了被埋单的那一批人。
那么问题来了:这些看似聪明、知识储备丰富的人,是怎么被“忽悠”买入这些公司股票的?今天,我们就以一个典型案例为例,拆解“造梦者”是如何攻破高学历投资者的心理防线的。
一、用光环包装“超级创业者”:先赢得你对“人”的信任
故事的开头,往往是一位履历漂亮、能言善道的创业者。他可能拥有名校背景,有过几次成功创业史,媒体也乐于用“科技英雄”“民族骄傲”来给他贴标签。
而高学历投资者,往往最容易被这种“技术+理想”的人设打动,而且确实也出现过真正成功的人。
这个创业者不是在卖产品,而是在讲“时代机会”。他会说他正在打造一个累死覆盖视频、内容、硬件、汽车甚至芯片的超级平台,打造一个前所未有的“生态闭环”。听起来复杂又宏伟,但越是复杂,越像是只有聪明人才能理解的战略布局。
正中高知人群下怀。
二、“讲故事”的高手,用未来套住你的现在
这些公司不靠当下的盈利,而是靠“愿景溢价”——也就是不断抛出一个比一个更大的未来。
今年讲“智能终端”,明年说“AI平台”,再下年做“电动汽车”,总之就是每个风口都不缺席。每一项看似独立,其实都能用“生态整合”解释为统一战略的一部分。
这时,高学历投资者反而更容易“看懂”:你看,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商业帝国,而不是单点突破。于是,他们把这类公司与苹果、特斯拉画上等号,仿佛只要坚持下去,东方就要出科技巨头了。
问题是:画布很大,现实很小。故事讲得太快,现金流永远跟不上。
三、信息披露做加法,风险提示做减法
这类公司善于制造“信息繁荣”。
年报里数据复杂,增长指标繁多:用户数、活跃度、点击量、转化率……再配合一堆自创名词,看起来高深莫测。高学历投资者往往被“逻辑链条”征服,陷入复杂思维的漩涡。
而真正重要的东西——比如负债结构、资金链紧张、持续亏损、关联交易——则被刻意淡化,甚至藏在角落里。
更妙的是,他们还常借助KOL、财经媒体、美化数据图表,不断营造“市值管理”氛围,制造一种“理性看好”的集体共识。
四、朋友圈和专业圈的正反馈,让你越陷越深
当你的同行、同学、甚至行业专家都在看好这家公司,你会很难保持冷静。
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,某些明星企业在股吧、知乎、朋友圈刷屏。各种“年薪百万基金经理都在买”“海外机构刚刚调高评级”一类的消息不断刺激你的判断。
高学历人群自诩理性,但在实际投资中,同样逃不过“社会认同”的心理暗示。
有时候,投资决策并不是被忽悠的,而是在你身边所有人都认同这个逻辑时——你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太保守了。
五、“愿景+情怀”的组合拳,最终击垮理性底线
如果你以为这是冷冰冰的资本局,那你就低估了“造梦者”的能力。
他们不只讲商业故事,还讲情怀。他们告诉你,这是一场伟大的中国式科技崛起,这家公司不是在赚快钱,而是在做“民族品牌的突围”。
这种讲法很对高学历者的“身份认同”胃口——你不是在买股票,而是在参与一场历史进程。
这是一种“意义绑架”,在高尚的情绪面前,理性的投资逻辑很容易投降。
学历再高,也要守住“常识”
回到最初那个问题:为什么那么多聪明人会被忽悠买进这些公司的股票?
答案是:因为“聪明”并不等于“免疫人性弱点”。
高学历并不会自动生成“风险嗅觉”,反而在自信和信息筛选上,容易掉进“自我确认”的陷阱。一旦故事足够动听、包装足够精巧,聪明人也会在自认为的判断中迷失。
真正的理性,不是精密计算后的兴奋,而是守住最朴素的三件事:这公司有没有赚钱?能不能持续?钱花哪去了?
别让梦想把你绑架,别被复杂打败你对“简单常识”的坚持。
胜亿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